一、背景依據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依據“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部署和《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及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二、“十三五”科技創新主要成就
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
2020年底,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4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6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43家。省級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展體系初步形成。2020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98件;全省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2.19%,列全國第11位?,F有兩院院士58人,數量在全國居第8位。
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十三五”以來,共獲國家科技獎勵94項。金屬納米結構材料、“海翼號”深?;铏C等重大創新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多項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助力神舟十一號成功飛天。通過實施遼寧聯合基金,促成了30項成果實現產業化,儲備了50余項前沿科技成果。2020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45.1億元,居全國第13位。
創新主體活力持續迸發。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7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0000家,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超過21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352家。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瘜W、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等世界級一流學科(群)建設加快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省屬科研院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研發水平和創新活力不斷提升。
區域創新高地加快形成。
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深入推進,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分別比2016年獲批建設時增長了36.7%和34.4%。2020年全省19家省級以上高新區貢獻了全省13.9%的地區生產總值、29.2%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特色產業集群具備一定規模,品牌效應明顯。獲批建設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成為全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改革創新示范區。
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改善。
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科技創新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科研誠信體系初步構建,科技成果“三權”下放加快促進成果轉化。沈陽市獲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形成了8條改革經驗并向全國推廣。全省雙創示范基地達到19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達到93家,科技創業孵化載體達到272家。海外學子創業周、遼寧創新創業大賽、雙創活動周等品牌活動,使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科技強農惠民扎實推進。
省級及以上農業科技園區達到24個,朝陽市喀左縣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35家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服務患者30余萬人次,培訓基層醫護人員20余萬人次,搭建了覆蓋全省各級醫療機構的協同研究網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啟動四批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項目,自主研發出高端防護產品37項,移動方艙、無創呼吸機等抗疫先進成果65項,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科技創新基礎和實力穩步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得到強化,科技創新體系趨于完善,創新生態全面優化,科技創新成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戰略支撐,推動遼寧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四、“十四五”科技創新重點任務
一是構建沈大“雙核”引領的全域創新格局 。突出沈陽、大連在全省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以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建設為主要抓手,加快建設渾南科技城、英歌石科學城,創建沈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大連東北亞科技創新創業創投中心,布局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區域特色創新平臺,推進區域科技創新特色發展、融合發展、協調發展,加快構建“雙核驅動、多點輻射、梯次聯動”的創新發展格局,支撐構建“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積極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布局和國際創新網絡。
二是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重大平臺。對標國家實驗室,高標準建設遼寧材料實驗室、遼寧智能制造實驗室和遼寧精細化工與催化實驗室,打造產出重大原創成果、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綜合性科技創新平臺。以國家級平臺為引領,加快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臨床醫學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爭創一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構建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應用全鏈條的科技創新重大平臺體系。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源頭供給。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引導高校院所和研發機構開展創新活動,加快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加強科研院所能力建設;構建基礎研究體系,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協同打造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四是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聚焦“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一方面圍繞支撐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另一方面圍繞產業鏈斷點、技術堵點、企業痛點,集中在先進制造、航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現代農業、能源、海洋等領域攻克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適應遼寧產業需求、彰顯遼寧科技優勢的關鍵核心技術,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五是加強民生改善科技支撐。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民生領域的科技攻關,提高重大疾病預防診治能力,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實施好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支撐行動,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供給,推進資源高效開發與循環利用,創新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公共安全與社會治理技術保障,著力補齊涉及民生領域的科技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構建由企業做“盟主”、契約為紐帶、有明確市場目標的實質性產學研聯盟1000個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自發組建聯盟3000個以上。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加快發展雛鷹瞪羚獨角獸等新經濟企業,壯大科技型企業群體。推進國有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七是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布局建設100家以上中試基地,并逐步建立完善建設機制,組織實施100項以上重大中試項目。高標準建設區域樞紐型技術交易市場,打造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沈陽、大連、鞍山聯合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促進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化服務機構開展專業化、市場化、精準化線上線下科技成果撮合對接、路演活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八是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持續推進“帶土移植”行動,圍繞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引進域外創新創業團隊500個。深入實施重大人才培育工程,圍繞全省重點產業布局和重點領域人才需求,依托各級人才計劃,優化科技人才培育體系。積極推動高層次人才在遼開展項目對接、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促進一批科技成果在遼寧落地轉化,提升科技人才使用效能。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搭建干事創業平臺,充分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推動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九是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堅持以制度創新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完善科技治理體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優化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構建“戰略研究—規劃部署—任務布局—組織實施”的有效銜接機制;重構省本級科技計劃體系,規范和加強科技計劃項目和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管理;構建以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評價機制,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改革和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完善科技獎勵提名規則和程序,規范社會力量設獎;加強對科技活動日常監督和全過程管理,建立可回溯的管理制度和風險防范機制;全面貫徹實施《遼寧省科技創新條例》,加快構建科技創新制度環境;完善科技倫理治理制度,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系。
十是營造優良創新生態。實施《遼寧省面向2035年的知識產權強省戰略綱要》《遼寧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加快建設省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提升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水平和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加強新興和交叉領域技術標準研制,推動基礎通用與公益和產業共性技術標準優化升級,加強技術標準研制過程中的科技支撐。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進一步完善科研誠信體系,積極推進科研誠信制度化建設,嚴肅查處違背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要求的行為,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科研生態和輿論氛圍。
來源:遼寧省科技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