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質量管理1.0階段
生產制造企業,在起初時,對于質量管理一定是聚焦在產品上,即產品合格率。
在這個階段,我們叫它質量管理1.0階段,為了統計和計算良品率,在工單執行過程中,需要進行廢品和次品的數量統計,同時也會收集廢品和次品的原因,或者叫缺陷類型。
在此基礎上,企業的生產管理人員,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原因分析,比如生產10000件產品,出現次品10件,次品的缺陷類型各異,經過分析發現,其中3件是原材料不良導致,2件人員操作失誤,還有5件是設備問題。
在1.0階段時,企業會利用電子表格,或者基本的工單執行和報工系統,進行上述的質量數據采集、整理、統計工作。
圖1:質量管理需求發展
02、質量管理2.0階段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產品種類的增多,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等內部環境的刺激下,單純地進行前面提到的數據統計和分析,無法滿足企業的管理需求。企業的管理需求進入的2.0階段,就是利用數理統計方法的“統計質量”。
一方面,數理統計方法的理論基礎被引入到生產管理實踐活動中,另一方面,企業在質量管理的理念認知上,也進一步提出不僅要結果好,就是生產出來產品合格,并且對于生產過程也要加強質量控制,這是保證良品的必要手段。
因此企業購置檢驗檢測儀器,開展各種質量檢驗活動,大家熟悉的過程檢驗便是質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這個階段專職的檢驗員,也成為了質量保證的重要角色。
在質量管理的2.0階段,質量管理活動,在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出現,不再只有生產完工報工統計這么一道工作。
基于1.0階段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再增加了各種生產前和生產中的檢驗活動,變為下一個管理需求的誕生鋪墊了基礎。
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變動點,也是被識別出是管理的關鍵風險點。無論是廢次品統計的數據,還是檢驗數據,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數據分析便不難發現,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大多是出現變化的地方。比如,員工班次切換,物料批次變更,設備維修之后重新開工,設備變動,產品的工藝升級或者是生產新產品的時候,工藝變動,以及新的供應商或者是向供應商采購了新的物料,物料變動。變動點管理,是質量管理的認知升級的一個重要提現。
03、質量管理3.0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質量管理的需求演進至3.0階段。這個階段的一個重要訴求是數據追溯。
在全面進入信息時代的同時,市場競爭和客戶需求也在發生迅速的變化,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個階段的另一個重要訴求便是解決客戶投訴。
關于追溯,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發展,企業內已經保留了大量的生產數據和產品質量數據。比如企業有獨立的ERP系統,檢測檢驗設備也可以提供全面的檢驗數據。數據都有了,雖然是孤立在各個業務系統中,甚至有些企業可能是保留在電子表格里,但是已經有了數據準備。那么將這個孤立的數據關聯起來,形成一條產品質量數據的跟蹤鏈,就是可行的。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實現數據的集成,也有些企業,通過MES系統實現質量數據與生產數據的關聯。因此,數據追溯的需求是在技術水平的支撐下產生的,不可能在更早之前的階段出現。
質量數據追溯的需求,還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環境背景,是來自客戶方的。我們最熟悉的汽車行業為例,當整車主機廠發現車輛的質量問題時,要進行車輛召回。召回10萬輛和召回100輛,召回成本費用有巨大的差異。當生產與質量數據的追溯能力,可以盡可能地幫助企業控制召回范圍時,企業便有進行這方面的體系建設的動力,白話講是一件劃得來的投資。不僅僅是整車廠希望建立追溯系統,它對自己的零配件供應商,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因為零配件的制造商是汽車這個產品整體質量的一部分。相信不少企業一定遇到了這樣的要求,供應商審核和評估時,客戶方企業都會提出質量追溯體系完整的要求。
追溯體系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直接的目的,降低和有效控制召回成本。另一方面,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影響,也是客戶方企業對自己供應商能力極度看重的一點:供方企業是否具有持續進行質量改善的能力。出現問題時,能夠減少損失固然必要,但是減少問題發生的可能性,讓質量問題盡可能不出現,豈不是更好。能夠實現追溯的企業,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分析和確定問題點,進行預防措施的制訂,防止類似時期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這種正向的對于質量改善的影響,恰恰是客戶方非??粗氐哪芰Γ航鉀Q問題和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的能力。
3.0階段的另一個需求點,質量數據分析。例如通過檢驗數據發現生產中的偏差,及時與車間溝通,減少不必要的生產浪費,再比如通過監測設備和產品質量數據的關系,建議設備保養的周期性活動,再比如,質量工程師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發現一些損失雖小,但是發生頻率高的問題,提出防呆防錯的預防性建議等等。以上都是數字化管理的需求場景。
在3.0階段,提供好的服務是市場和客戶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投訴管理的規范化,措施跟蹤和有效性也是這個階段的重要訴求。大家熟悉的8D報告便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
04、質量管理4.0階段
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在上世紀60年代被提出,到了80年代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標準首次問世,并且在很短的時間內經過一次改版。在這之后,這一套管理標準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廣泛地推行。進入21世紀,新技術的發展是實現更好更高效的質量活動,質量管理和系統工程結合,進入質量管理4.0階段:現代全面質量管理。
現代全面質量管理,不同于統計質量,強調質檢。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全員參與,預防為主,為客戶服務,用數據說話,應用新技術。質量管理在4.0階段建設整個組織的質量控制能力。
廣義上的質量管理,不僅要求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也是對企業文化和團隊建設的更高要求。
對質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從事后型管理向事中型,預防型到預測型的方向發展,質量管理不斷滲透在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當前隨著大數據和AI技術的支撐,根據歷史數據進行質量指標和趨勢的預測成為可能。
這種不斷演進的管理方式,也直接形成各個階段的質量成本構成的特點。從單一的損失成本,逐步擴展至包括鑒定成本和預防成本的成本結構。
當前許多企業,損失成本都是占比最高的,也有一定金額的鑒定活動的投入,但是對于預防質量問題的發生,投入很少甚至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我們質量改善的工作任重而道遠。05
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要求
毋庸置疑,質量管理的核心始終是聚焦產品質量的,沒有產品質量,企業的生存都將面臨考驗。
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企業的目標是工藝過程質量,沒有穩定的生產制造過程,不僅產品質量波動大,由返工造成的生產計劃變動,交付不及時等問題都制約了企業的效率。實現標準化生產又快又好的大目標,落到具體的質量管理領域,就是過程穩定這個小目標。
圖2: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要求
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可以做到又快又好地生產產品時,質量管理的第三層次目標應運而生:服務質量。傳統的生產到銷售的運營模式被改變,企業需要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制造的門檻越來越低,服務質量是助力企業在競爭中勝出的有力武器。服務質量,包括例如快速響應投訴,高效解決質量問題等等。
無論是產品,還是制造過程,還是服務,都是為了實現更高層級的目標: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提供客戶滿意的產品,樹立自身的品牌價值,鞏固和強化企業的行業地位。
實現這個目標,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企業必然要經過階梯式的提升,這個過程,是不斷地進行PDCA循環的過程,因此質量管理體系是“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持續質量改善閉環”。
前面也提到,階梯式的體系建立和管理能力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體系的建立,是業務執行流程不斷在實踐中優化:通過設計流程-執行流程-監控流程執行的結果不斷PDCA的循環,實現體系的完善,實現質量目標逐步從產品質量向過程質量、服務質量到核心競爭力目標的完善。
流程的規劃,執行和監控,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來實現。例如電子表格,信息化系統,檢驗檢測儀器等等。這些我們統稱為管理工具,或者是幫助我們收集準確的數據,或者是幫助承載電子化流程,或者提高我們統計分析數據的效率。管理工具在很多時候是幫助我們體系運行更高效更準確的好幫手。為了由淺入深實現更高層次的質量管理目標,必然需要企業由簡單到復雜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增強人員的培訓。我們說,企業自身的流程搭建和人員準備是內因,工具和信息化系統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如果業務流程和人員意識沒有準備好,同步成熟起來,那么先進的工具和信息化系統就用不好。打個比方,把一臺智能手機交給小學生,可能它只會用來打游戲,交給一個大學生,可以拍照,打電話,發郵件,查導航,搜資料,工作生活娛樂都可以發揮作用。此時企業除了進行信息化建設,也需要進行人員和管理體系成熟度的建設,例如通過增加專門的高級質量工程師,對質量數據進行監控和趨勢分析,可以提供更有意義的洞察。